许乐小说网 > > 权力暗面 > 第二十七回 宋代孤本 重现人间

第二十七回 宋代孤本 重现人间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843年,唐武宗李炎到唐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左神策军”总部调研考察,表面是以示领导对军队的关心和关怀,实则是李炎向控制军队的宦官团队示好,巩固政权。

左神策总司令仇士良也是场面上的人,趁机请求立碑来提高军队声望,增加政治资本。

武宗李炎应允,命翰林学士崔铉撰文,柳公权书写,命名为《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也即是《神策军碑》。

因为是奉旨书写,柳公权竭尽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较之早两年书写的《玄秘塔碑》更为苍劲精练,后世称其为柳公权“生平第一妙迹”。

原碑藏于禁宫重地,外人也极为少见。虽有“碑拓”,但数量极少,主要用来颁赐群臣,但流传不广。

后来,原石碑灭于战火,《神策军碑》自此湮灭人间。

1951年,时任中国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收到一个重要文物情报:定居在香港的收藏家陈清华有意出售一部分藏书。

陈清华,湖南祁阳人,是中国收藏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著名藏书家。新中国成立后,估计是信不过政府,陈清华就携部分藏书定居香港,据藏品非常可观和珍贵。

郑局长收到这个消息既兴奋又担心。

兴奋的是陈愿意转让藏品。担心的怕财力不济,无法满足陈清华的胃。那时新中国刚建立,穷得叮当响,有那么点银子都用在最最重要的地方。这购买藏品的事似乎不在此行列。

就在这个时候,更糟糕的消息传来:倭寇也有意欲向陈收购藏品,而且已经三番几次和陈接触。

紧急之下,郑局长直接找到了时任共和国总理的***,将这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

***总理听完汇报,当即就批出了80万元,托付郑局务必让珍贵文物回归故里。

当时80万大概相等于一个中等县一年的财政收入,称得上“巨款”,也足可见我方决心大,志在必得。

得到巨款后,郑局长找了三个重量级人物,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收藏家徐伯郊、国家图书馆版本目录学专家赵万里,四人组成一个团队和陈清华就购买事宜进行了商谈。

估计没少讲民族恩仇,政治高度和血缘渊源等等,最终才从陈先生手里将收藏品拿下来,并分别在1955年和1965年,两次回购藏书。

1965年那次,以25万元从陈清华手中收回珍贵善本18种,碑帖拓片7种,一共25种102册。

在回购的图书中,除了《蜀石经》、《梦溪笔谈》等精品典籍外,还有一份叫《神策军碑》的古籍。

郑局长异常兴奋,马上组织了专家对《神策军碑》进行了研究和鉴定。

《神策军碑》的内容,记录了回鹘汗国灭亡及安抚降于唐朝的回鹘首领嗢没斯等史实,文约七百余字,但已有二百多字漫漶不清。

专家考证时发现,北宋末期,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在《金石录》中曾著录有一种分装两册的《神策军碑》拓本,这与从陈清华手里所得恰好相同。

《金石录》还载:原拓本分装成上下两册,可惜下册已不知去向。由此,《神策军碑》也被专家定为北宋所拓,世上仅存的孤本。

消失了整整一千七百二十二年的《神策军碑》终于重现人间。

此本上册最早归属南宋权相贾似道,贾似道被抄家之后,由宋朝内务府收藏,到了元朝时候,由翰林国史院收藏;元灭后,又由明朝内务府收藏;明亡后,先后由清人孙承泽、梁清标、安仪周、张蓉舫等人递藏,直到最后的收藏家陈清华。

《神策军碑》拓本上,盖了大量的藏书印有和章,也是这个典籍千年流转的印记。

随后,它被秘藏于北京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

写就《神策军碑》后,柳公权也来了人生的巅峰,以国宝印象级书法大师存在于世。

847年,唐宣宗李忱即位,给柳公权颁发了“少师”荣誉称号,表彰他对国家的突出贡献。后世有人称柳公权为柳少师。

唐宣宗李忱也非常珍爱柳公权的墨宝,经常将柳公权请到殿前,让他随便写,爱写什么是什么,写完就赏,相当拉风。

858年,宣宗李忱在元旦举行朝会,柳公权年已八十,便在群臣之首向宣宗称颂祝贺,因含元殿较远,柳公权到时因年迈已感疲惫,在称贺之后,本要为宣宗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但柳公权误称“光武和孝”,因此御史弹劾,罚了一季的俸禄。

一年后,为国家服务了53年的柳公权退休,用自己的大半生演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也有人攻击他官瘾大,都老得走不动了还不舍得离开岗位。人言可畏,黑白都是一句话。

六年后,也即是公元865年,一代书法大师柳公权去世。***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