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杀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王世充被押往长安之后,并不辩解自己的罪过。但他极力说明当时投降之时,李世民曾许诺他只要投降就可以不杀他。

与李密和窦建德不同,李渊知道王世充刻薄少恩,虽然是百战之将,但终究见识浅薄,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对大唐不会造成什么威胁。

他答应王世充免他死罪,将他流徙两千里,发配蜀中。

王世充还庆幸自己经过乱世还有余生,于是带领全家南下巴蜀。

怎料,定州刺史独孤修德与王世充有私仇,他带领自己的兄弟在半路上将王世充截杀,连同王世充的家眷都杀了个干净。

早先,独孤修德的父亲独孤机曾在洛阳为官。王世充篡权之后,独孤机见王世充凶狠暴戾而且气量狭小,知道他终究是成不了事。

独孤机打算抽身归唐,却被王世充发现,将之斩杀。独孤机在洛阳的家眷,也未能幸免。

作为独孤机的长子,独孤修德对杀父之仇念念不忘。但当时王世充势力庞大,而且据守洛阳坚城,独孤修德始终没有机会下手。

而此时,王世充已经是丧家之犬,不复往日的威风。此时不报仇,更待何时?

独孤修德杀了王世充之后,亲自前往长安,拜谒皇帝李渊。要求李渊惩治他的坏法私刑之罪。

按照大唐《武德律》,杀人者,应当由官府拘捕审讯定罪之后,再由官府处斩。私自动刑,与故意杀人无异;而且还干扰司法,挑战国家律令权威,罪加一等。

独孤修德身为一方长官,带头坏法,动用私刑,按照律令也是死罪。

但,在这个特殊的战争年代,法律无法适用。古谚有云——战争年代,法律失灵。

李渊为何不适用《武德律》将王世充斩杀呢?实在是天下还没有太平,四海还未一统。留下王世充一条命,可以给那些尚未归附的反王做个示范。如此一来,又不知可以挽救多少条无辜的人命。

在此,不得不说,每一个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反王,其实也早都是百死之身。

杀他们,有一百个充分的理由;活他们,也有一百个充分的理由。是生是死,全在于皇帝的利弊权衡。

萧铣、李密、窦建德之辈,他们身死,各有各的考量。其间的思量,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

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根据律令治理天下,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李渊得知独孤修德杀害王世充的原委之后,为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杀人报仇是为了孝,伏法认罪又是为了忠。

如此忠孝之人,怎么能再以刑罚加于其上呢?如果让其伏法,会寒了天下人心。

在司法长官大理寺卿的建议下,李渊赦免了独孤修德,只不过让他迁徙千余里改任别州刺史。毕竟,带头坏法,在原职位上,他已经不宜再干下去了。

细看,此仇好像是私仇,却又没有那么简单。独孤机是因为谋划归唐而被王世充所杀,他本人与王世充并没有私仇。只不过,作为独孤机的长子独孤修德,自此与王世充有了私仇。

此仇,虽是私仇,却因公而起。而且事关人心向背,不得不谨慎处理。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忠孝礼仪被奉为圭臬,法律的正义思想随之转变,司法裁判的准则也由此确立。

如果独孤机是因为私事与王世充结仇,独孤修德再行仇杀事,恐怕此事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独孤修德因为其纯正的思想,被任命为宗正卿,在此职位上终老。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