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乐小说网 > > 宋别 > 7 空空

7 空空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下午催促姐姐发出了书信,又再三嘱咐要栓门、放哨、防窥视;程洲感觉差不多了,回房躺躺。

一觉醒来,站在院里,已是满天星斗。看那夜空的月牙儿,似乎比昨夜宽泛了些。此刻正是深夜子时三更,即晚上二十三点钟至临晨一点钟之间,正是‘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干坏事的好时段到了啊!

普通人家为了节约资源,也为了安,是不舍得点蜡烛、灯油的。绝大部分古人都是到了天黑就睡觉,甚至连晚饭都省了。

宋代的夜晚,一片宁静,屋外难见人迹。

程洲今晚依然不能停歇,必须赶时间去完成一项大事!

他看到的晚上无人行走,和那几位历史小说大腕儿最爱写的“夜盲症”并无关系。古人可能的确有极少数人患有‘雀盲眼’,即夜盲症;但是你说大部分人都有夜盲症那就是胡说八道!纯属学识浅薄!!

这几个大腕儿写的书,市场销路是挺好。可惜最大败笔就是爱说古人普遍有夜盲症,还津津乐道、乐此不疲,还把夜盲症当做是自己的大发现、大亮点。吃瓜群众们也就跟风,完不顾事实真相。

事实是什么样呢?

——今天,本着伟大的孔子‘有教无类’的优良传统;拨乱反正,公布我的考证:

莫些人啊,大概只知道小米手机,不知道有种农作物叫‘小米’!它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名字奇多——它既是谷、禾、棃、糜子、粱,也是沧海一粟之中的那个‘粟’。

最牛逼的,它还是‘江山社稷’中的那个‘稷’!也就是说,小米在古书中无处不在;虽然名称不同,但说的其实都是小米。几乎在所有的考古发现、历史遗迹中都有它的存在。小米,是古代政治地位最高的植物。

划重点:小米和夜盲症的关系——小米是唯一含维生素a的粮食作物!另外它还含胡萝卜素,也能在人肝里面转化成维生素a——简直作弊有没有?因为普通识字人士只以为维生素a在肉类中才含有,所以他们就得出结论:中国古代老百姓吃肉太少,营养不良,所以肯定有夜盲症······这些人啊,还是图样!要知道,直到明代,在《天工开物》里面记载的,此时国一半主粮还是小米。

你因为现在每天吃的是稻米、麦粉,不知道小米在古代的重要性,这可以理解。可是,你非要写历史小说,那你起码要下点功夫,了解一下古代吃什么、了解一下“社稷”中的“稷”是什么东西吧?

小米在华夏八千年的种植史中,于前六千年里是中国古代中原唯一的粮食作物。夏代和商代都属于纯“粟文化”;那时候,大佬们在一起开会,聊的都是:要社稷,要和平!

小米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还有粘性小米,把它拿来煮水,混入白灰、沙子,特么的就相当于混凝土!这就是古代北方建城墙的核心黑科技,而古代南方建城靠掺糯米汁。

小米适合在所有干旱而缺乏灌溉设施的地区生长,哎呦喂!又开挂有没有?——不依赖灌、溉、工、程?简直没人性,要知道中国的古代史,根本就是个灌溉工程史;只要在这灌溉工程方面下过功夫的人物,都必定青史留名!比如什么渠啊、堰啊······华夏文明在干旱的中原,能长久维系这么强大的文明体系,而且历史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就靠小米了!

程锋在山西拍戏的时候,亲眼见到太行山从山脚到山顶,都种的是小米······太行山啊!说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那是一点没错的1“小米+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八路军在太行山上,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夜战、夜袭;他们唯一的粮食就是小米,哪来的夜盲症?

小麦、稻米虽然口感好,但对水利设施、耕种技术要求高,一旦天气雨水有所波动,产量就惨不忍睹!再如果碰上战乱,农民不能安心的长时间在田地里精耕细作了,那就得饿死、逃荒。

种小米就不一样了。山地平原都能种,耐旱不说,几乎不需要学习耕种技术,亩产不算太低,还耐存储。小米的这些优点,在民族危难时刻、在没有灌溉水利、在躲进山区还想求发展的情况下,它是填饱肚子的救命粮!

小米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底线,山西在中国古代数千年时间里永远是人口迁出大省的原因,就在于小米。至今,山西的小米种植面积也是国第一。

小米营养价值丰富的不像话,最核心的是小米利于幼儿成长期的脑部发育!中华民族,能在素食为主的生存环境中成为智商最高的群体,就靠它了!小米的茎叶还是牲畜的优等饲料,它所含粗蛋白质超过一般牧草两倍。而且纤维素少,质地较柔软,不容易磨损牙齿;骡、马特别喜欢吃。因为中原没法放牧,要想养战马,就靠它了;小米产生的谷糠还是是猪、鸡的良好饲料········简直不能接受了,中国人祖先为什么这么牛逼?咋就整出了这个好东东呢?

——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杜兰特说)中国祖先,竟然丧心病狂的选择世界最常见、最不像粮食的的‘狗尾草’,他们居然幻想把‘狗尾草’驯化成最耐旱的粮食·······这是什么精神?这条路,走的太太艰辛、太执着了!最终成就嘛,当然是无与伦比了。现在,小米的身份,从卑微的粗粮变成出口赚钱的好东东;它比稻、麦那些可值钱多了。程锋怀疑是领导们高瞻远瞩,刻意压缩小米的产量来搞“物以稀为贵”那一套·······

有学者拿‘小中华’韩、日历史曾记载有大量夜盲症来对照咱大中华?他们有夜盲症,那是因为他们国临东海,雨水充足,适合种稻米,且几乎只种比较高产的稻米,这还不懂么?

而且程锋在宋朝也亲自眼见为实,还能有假?哦,扯远了。程锋的意思就是鼓动大家,“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以前就算了,以后再有历史小说里还抄袭的写‘夜盲症’,大伙儿就一起嘲讽他!

——

程锋今晚依然要干大事。

虽然才来到大宋第二天,可有些事不能等,一刻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啊·······

听了听厢房,姐姐的呼吸声很平缓,不像昨晚睡的那么辗转反侧不安宁了。毕竟程家的情况突然峰回路转,表面上,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姐姐你那么疲累,好好歇息吧——我却要抓住机遇,去做一件改善咱家生活条件的事。很快,你就不用再辛苦做绣活去换两三个会子(宋代纸币)了。

以前的蛮痴儿是真的痴,完不懂生活琐碎、柴米油盐;完关心这些。他却不知他的家人在为维系这个家默默付出多少艰辛······以后,要加倍弥补啊!

程洲找了几样认为用得着的工具,再搬了几个瓢、盆、坛、罐放在墙角、门缝各处,当做示警威吓的报警器。现在我(蛮痴儿)暴毙的事越传越远了,慢慢会很多人知道程家只剩弱质女流一人,难免会有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动歪脑筋。今天那便宜姐夫“漆匠”敢大胆对姐姐表白,程洲生出一丝警惕,他不能肯定这个便宜姐夫是真心想对姐姐好,还是见程家势弱想占便宜······

程洲作为现代人的优势:不要高估人性的良善,不要低估人性的丑陋!所以他学剧本里间谍的桥段,布置了一些报警器。他作为一个不太成功的龙套演员,倒是没忘了本行。

——

伊川县城非常古老。

现在的这个小城池,时间久远,可追溯到东汉。伊川因为深处中原腹地足够安,也没有扩建的必须性,一直修修补补着。所以,到这宋代,小城里面已经没有空间了。后来兴起的娱乐场所“瓦舍”(相当于现在的王府井步行街+三里屯+工体),城里建不下了。‘瓦舍’毕竟占地面积甚大,连程洲时时流连的跤场,都只不过是“瓦舍”其中的一个版块。

所以,伊川唯一的“瓦舍”,就建在城外了。这样却是两利:城外不用宵禁,“瓦舍”营业时间无限,民众也可以娱乐至死——参与某些项目,还真的会致死。这毕竟是宋代,就算文明程度很高了,那它也只是是相对其他朝代而言。

捕头岳冬峰此刻正在“瓦舍”中的跤场与人搏命。

起因,只是因为他尊重自己的工作。即使在任何混乱腐朽的朝代末期,总还是有尊重自己工作的人!

岳冬峰当然听说过吴家大院里有个贵客叫丁文,而且昨天连续出现少年跤王暴毙、吴家大院诡火这等百年难遇的咄咄怪事,让负责治安的他头疼不已。这个丁文,背景神秘,终日在跤场里搞风搞雨;虽然才二十岁不到,却能让岳冬峰在他手里屡屡吃瘪!这家伙表现出的作为,好像是个身出险地、见惯名利场的阴谋家。而他岳冬峰,只是一个淳朴的基层勤勉公人,无论他如何努力,结果却只能是有心无力。

今晚,岳冬峰凭着多年抓贼经验的预判——祸因跤场而起,必在跤场了结!

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跤场潜伏。岳冬峰没叫上别人,人多反而容易暴露;何况捕房那些班头巡检,只是些穿公差衣服的狐假虎威之辈。如果今晚真有大事发生,那些人一哄而散还算好的,就怕关键时刻还要拖他的后腿。

岳冬峰并不是武力爆表的狂傲之辈,只是早年从西军中学了些粗浅功夫。他非常肯定:如果在人来人往的跤场作案,对方不敢太张扬,很可能也只是一人前来。

跤场外围是一圈木栅栏,像个简陋体育场。在内圈摆了一圈长板凳,可容三五百观众或立或座。跤场中间的地面夯打的结实,画了个大大的“回”字形方块,这就是比赛区了。

跤场背阳的北面,却靠墙建有一座两层酒楼,名曰“金柯楼”。

酒楼的窗口都开向跤场中间,贵客可以边吃边看掼跤,可谓“vip”雅座包厢。这家酒楼,是县丞柯粱的小姨子的表妹的远房二舅执掌的产业,丁文就在金柯楼二楼最右边包了一

你现在所看的《宋别》7空空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宋别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