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乐小说网 > > 乱世逐流 > 第四十三章 流言新高度

第四十三章 流言新高度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王石头,一位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穿着破烂,一看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民,听名字就能看出家世和出身。

前几日,他来到彭城不远的霍家堡,干着最低级,最辛苦的杂役,得到的仅仅是每日两顿饭。

对于流民来说,失去了家园,无论你从前是龙是虎,到了新地方,都只能从头开始,刚刚来到霍家堡的王石头,似乎并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典型的农民,只会种田。

到了秋天,他会参与庄稼的收割,而明年春天,他就会去田里耕作,现在么,只能干干杂役。

“管事的,管事的,您看这里不对劲啊!!”

王石头语无伦次的在一边大喊大叫,引来众人的不满,虽然离得远,虽然只有你一个人,但是咱们霍家堡就这么大,又不是很富裕,能有什么事情值得这样大呼小叫的?

一个身形瘦高,目光阴鸷的中年男子,用要吃人的眼神看着王石头,慢慢走过来,语气不善的问道:“有什么事情快说,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不是啊,霍管家,您看,这么大一块冰啊,这六月天里,哪来的冰块?”

王石头缩在霍管家身后,看着地上一个碗状的冰块!

这有什么稀奇,不就是个……

霍管家本来一点都不在意,突然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

北方的富贵人家,都喜欢在冬天去河里凿冰,储存在家中的地窖里,等来年天热的时候,一碗冰镇酸梅汤解暑,浑身舒爽得不得了。

可问题是,霍家堡只是一个流民的据点,根本没有那种可以储存冰块的地窖,那么这块冰是从哪里来的?

霍管家抬头看了一眼天上那有些耀眼的红日,体验了一下这已经略微有些燥热的天气,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上头!

六月飞雪,必有冤情!

这时候虽然不讲究六月飞雪这种东西,但凡是有怪事出现,往往预示着人世间的重大变化,这也是跟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得上的。

这接近夏天的时节,中原大地,凭空的出现冰块……这是有大事要发生啊!

霍管家是霍家堡的主人,霍汤的亲信,也可以说是狗腿子,自然能接触到底层接触不到的信息。

比如淮北出了个苏道质,号称两晋诸葛亮。

比如桓温北伐箭在弦上,随时可能会雷霆万钧一击,横扫中原。

比如鲜卑慕容蠢蠢欲动,意图染指淮南淮北之地。

在此多事之秋,出现这样妖孽的事情,由不得人不多想啊!

“还愣着干什么?快,快捧着冰块,走,去家主的房间,快去!”

连拉带拽,霍管家拉着王石头的衣服,后者捧着冰块,两人来到霍汤的书房里。

“你是说,这块冰,无缘无故就出现在咱们霍家堡内了?就平白无故的出现在地上?”

霍汤死死的盯着王石头,对方结结巴巴的说出了发现这块冰的经历,跟自己猜测得差不多,这粗鄙汉子,连字都不会认,想来也无法耍什么花招。

这么说来,真是有妖孽了?

霍汤把冰块放在一个陶碗里,隐隐感觉冰里面似乎有东西。

“这东西有些不对劲,你们都退下吧,这里有我一个人就行了,下去吧。”霍汤不耐烦的挥挥手。

“是!”霍管家拉着呆滞的王石头,退出了书房。

“今天的事情,谁都不许说,明白了吗?”

霍管家本来想“处理”掉王石头,只是今天看到的人实在太多,灭口作用不大,反而显得做贼心虚,还是先看看这东西有什么秘密再说。

“草付封关中,玄德取代之,温侯北伐忙,是嫁衣裳,步摇内乱丧,中原归西羌,若说谁英雄,许昌姚兴旺。”

霍汤是流民帅,见识比霍管家高得不止一筹,当冰块融化,里面露出一块竹简,上面刻着上述八句五言“预言诗”。

这年头像这种民间说法很多的,只是包装没这么高端罢了,很多一听就知道是有心人蛊惑人心用的。

而现在这个,类似于上天示警……到底该不该信呢?

霍汤陷入了沉思。

意思很容易破解,草付乃是苻,说的是关中苻家。

玄德么,结合上下文,自然说的是“羌族刘玄德”姚襄了。

温侯隐喻桓温,步瑶是鲜卑人,自然说的是慕容家。

西羌就是姚襄的势力,许昌姚兴旺,说的还是姚家。

这篇预言,主角就是姚襄,此人很可能将来会大放异彩!!

那么这就是说,关中和中原,最后都会归姚襄所有,他才是真正笑到最后的大赢家?

霍汤陷入了沉思。

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当年刘邦由亭长变成了皇帝,更何况现在姚襄手下还有几万兵马呢,打败桓温和慕容俊,以关中为基础,虎啸中原,是件很难想象的事情么?

当年谁能想到司马家能丢了半壁江山呢?

“姚家,原来,羌人会是最后的赢家啊!”霍汤把竹片放下,用拇指敲打着书案,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说得没有错。

然而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对这些不能解释的事情,极为在意,也极为迷信,生产力低下,既然很多事情无法解释,那只能用脑补来糊圆。

几乎是在同一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彭城周边的流民势力当中。

至于造成的影响么。

心思活络者有之,惊惧恐慌者有之,淡然一笑者亦有之。

然而在有心人的推动和传播下,姚襄会力挫东晋桓温跟鲜卑慕容的传闻,如同龙卷风一样,愈演愈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开始传播。

很快,几个当事人,也就是姚襄,桓温,还有鲜卑慕容的探子,都得到了消息。

这些就像是顶尖剑客对决里的虚招,看着眼花缭乱,实际上只是为了掩护最后的杀招!

就算这些人都知道姚襄会一飞冲天,也都对他有了极大的预期,那对姚襄本人和西羌势力而言,或许帮助很大,但对该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赵川,又有什么帮助呢?

这也是诸多的聪明人,到尘埃落定之后,没有把目光聚集到苏家堡的原因之一。

最大受益者往往就是最大的幕后黑手!这件事在外人看来,如果不是“上天示警”,那便是姚襄自导自演的曲目。

近期的纷纷扰扰,并没有影响到彭城的可足浑常,因为他是个没文化的鲜卑人,所以对这些根本就不关心。

可足浑常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边境有没有军队调动,斥候侦查到了什么军事行动,除此以外,汉人的那些弯弯绕绕,他一点都不在意,这就是范阳卢氏家主卢偃离开彭城所带来的恶果。

不过当高玉拿着一块冰来到可足浑常面前的时候,他却再也无法淡定了!

“这么说,最近那些传言是真的咯?”

可足浑常看着陶碗里的冰块,满脸疑惑,因为周边凡是大一点的流民队伍,都发现了这种东西,所以才显得相当不同寻常!

“这个,在下乃是卢家家奴,不敢妄言。”高玉谦卑的低下头,并不发表看法。

“诶?没事,有话但说无妨。”身边没有谋士,可足浑常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再说他虽然没读过书,可也不是任人愚弄的傻子啊。

“在下也听彭城内有人谈起过那些神怪之谈,不妨等冰块化了以后,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再做定夺也不迟。”

可足浑常点点头,谜底没有揭开之前,像现在这样瞎猜也没什么意思。

六月的天气已经开始燥热,冰化得很快,不久之后,一片竹简静静的躺在陶碗里。

“我不识字,你帮我看看,这两片是否是一样的?”

彭城周边的流民势力,有些已经投靠了慕容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可足浑常怎么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只是之前完没当回事罢了。

两片大竹简摆在桌上,其中一片是霍家送来的。

即使可足浑常不识字,也能看出,两个竹简上的字,不仅数量不同,内容也是相当不一致,可以这样说,它们传递的信息完不同。

“草付封关中,玄德取代之……”高玉拿起一片竹简念了两句,被可足浑常不耐烦的打断。

“这首诗最近都听得耳朵起茧,莫非姚襄那厮还能问鼎天下不成?我要知道的不是这个。”

姚襄曾经被桓温打得死去活来的,到现在也是丧家之犬一般,可足浑常不认为他能对付得了鲜卑铁骑!

刚才念那个是高玉故意为之,为的就是不让可足浑常起疑心。不过他似乎想得有点多,跟狡猾心细的卢偃比起来,可足浑常简直纯洁得像天使一样。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对于高玉来说,卢偃就像是窑子里厮混多年的老妈子,而可足浑常则是个涉世未深的世家千金,对付这两人所需要的脑力,完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龙亢有鼎,得之则昌;强能称帝,弱则封王。”

高玉的声音浑厚而有磁性,像是出自蛊惑人心的恶魔,可足浑常的呼吸都粗了几分。

“短短十六个字,究竟什么意思?”可足浑常能听懂后两句,对前两句有些不明所以。

“龙亢,晋国大司马桓温的故乡,就在离这里百余里的谯郡。至于鼎么,将军应该听过九鼎的典故。”

高玉故意不把话说得太明白,而是留下空间让可足浑常脑补。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鼎,在中原文化里,历来都是礼器,异常尊贵庄重。不信的话,还有以下典故。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

问鼎这个词,后来代指图谋王位。

可足浑常没读过书,但不代表他对汉人的这些东西一点都不懂。

桓温,声名鹊起之人,东晋顶梁柱,没有之一。

鼎在他的家乡,那么他的成功,也许真的有上天帮助的成分。

姚襄,在许昌,离谯郡的距离,跟自己离那边的距离几乎一致,会不会另外一个预言之所以成功,就是姚襄得到了那个鼎?

至于现在这个预言,会不会是……暗示自己也可以去争一争?

“此事有多少人知道?”可足浑常低声问道,他已经打算杀人灭口!

高玉是老江湖,不知道经历过多少风浪,又岂会不知道眼前这个胡人在想什么呢!

“就是在下知道,还有……家主卢偃亦是知道的。”高玉淡淡的说道,球已经踢开,就看可足浑常会不会撕破脸,他赌这个胡人,不会撕破脸。

果不其然,可足浑常面色微变,察觉到眼前这个相貌英俊的男子并不好糊弄,他咳嗽了一下,掩饰自己的尴尬问道:“此事,你觉得怎么处理比较好?”

“载,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曰: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

高玉引经据典,说出了当年韩信被刘邦捏着鼻子封为齐王后,谋士蒯通劝诫的话,主题思想就是:天予不取,必遭其咎!

可足浑常听得云里雾里,半天不说话,高玉在心中暗骂胡人不学无术,只好通俗的把韩信给对方介绍了一下,顺便还有韩信的下场,还有韩信封王以后蒯通的劝诫。

这位皮肤白皙,却又五大三粗的鲜卑汉子,半天都没有说话,良久化为一声叹息!

鲜卑里有没有韩信?历史上,在慕容垂以前是没有的。

鲜卑里有没有像韩信这种遭遇的人?

多得跟路边的野草野花一样随处可见!

高玉的这一番讲解,彻底刺穿了可足浑常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犹豫。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六月结冰,预言示警,绝非寻常!

“你觉得,我们可以往谯郡走一趟?”可足浑常像是在自己说服自己一样。

“谯郡乃是晋国在淮北一代的突出部,咱们卷一波就走,不占领地方,胜算还是很大的,上天既然有暗示,到了龙亢,那里自然也会有新的线索!”

可足浑常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

如果您发现章节内容错误请举报,我们会第一时间修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书包小说网新域名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