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乐小说网 > > 明穿的蜗牛 > 第四十一章 分化和区别对待

第四十一章 分化和区别对待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万历将俄国民族及其特性的资料专门交给四个集团军的参谋部,让各作战参谋仔细研究这些民族的特点,并且利用其民族矛盾做文章,这也是“学习”后世西方针对中国各民族之间矛盾进行和平演变的侵略方式。

万历在前世与网上民运分子骂战的时候发现,西方的洗脑技术一流,先不断散布**思潮,然后引导反中,先污蔑和污辱中国历史,通过否定中华民族的荣誉感,让华人失去对自己国家的自信心和向心力,另一方面宣扬美式价值观,达到让大家向往美国的可耻目的,不光是对中国,美国在世界都是这么干的。

万历发现俄国的哥萨克人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民族,虽然这个民族的名声有些不好,但是其作战能力相当英勇,所以指示,在占领该民族地区的时候区别对待,将他们与其他俄国民族区分开来,因为该民族的独立性,所以对沙皇也只是契约式的效忠,拉拢分化他们是最好的统治方式。

万历深知,武力强大只能是征服的一部分,要想长久统治一个地区,依靠当地势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大英帝国的统治就很成功,能够建立日不落帝国依靠的不仅仅是武力,英国后来的失败是在于不尊重当地民族的生活习惯,过于强调自身的利益,不会与当地人分享利益,也不明白分化的重要性,让被占领国形成一致的对外敌视情绪是非常愚蠢的,只有依靠当地一部分人才能得到长久的统治权,因此万历选择了哥萨克人作为日后统治俄国的最佳人选,因为此民族在俄国属于少数民族,因此,该民族想要保持住统治地位只能依靠大明的帮助,所以会死心塌地的效忠大明。

因此,万历命令四个集团军,对该民族的人,能够活捉就不要杀害,要安抚并实行拉拢政策,以达到分化俄国目的。

因为在古代俄国,西伯利亚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俄国对其的统治力也较弱,一般派出的也多是雇佣兵,俄国沙皇鼓动这些非政府武装发动侵略战争,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清政府几次交手的都并非沙皇的直属军队,但是不要因为这些散兵游勇而轻视他们的武力,其实俄国是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辽阔但是又不没有大批人定居的地方不好管理,所以才用一些虚名通过管控这些强盗土匪,达到扩大侵略又省钱的目的。

因此,虽然四大集团军虽然进入俄国一个多月了,交战的都不是俄国正规军,所以俄国首都莫斯科仍然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情报。

虽然各集团军是不打旗号秘密推进,闪电攻入,且一路上将俄国百姓部带走一起行动,做到了战争的隐秘性和突然性,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漏网之鱼,毕竟俄国领土辽阔,有时候森林里的猎人会发现大军的行进,但是因为俄国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并不是直接和强有力的,并且明军早已放弃长枪和长刀之类的冷兵器,士兵背的步枪看起来就好比拿了些长棍子,所以接到消息的人还以为是后金八旗的狩猎活动。

再加上村民没见过世面,看到的汽车和坦克还以为是后金巫师驱赶的怪物,报上的消息更加是荒诞不经和自相矛盾,所以没有引起俄国官方的重视。

就这样,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四个集团军虽然经历了许多型战役,击杀了上万名地方武装分子,但是居然不声不响地占领了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

当然,此时俄国也未能占领整个西伯利亚,只是利用当地土匪混战和部落矛盾,以名义上臣服为主,收取税收,只有不得已的情况才派哥萨克骑兵去征讨不服从的部落。

此时的整个西伯利亚的居民不到30万,某些民族至今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独立性,30万人如何能对付百万大军,万历又一次用牛刀来杀鸡。

当四个集团军占领并控制了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也就是叶尼赛河以东地区时,俄国超过40%的领土已经落入大明手中,此时也才刚刚过去两个多月,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事,最多也就是几千人的武装力量与大明进行交战,反正结果差不多,只有哥萨克人受到优待,大明不但释放了所有被俘人员和武器,还主动帮助打击其敌人,赠送精美的商品和物资。

哥萨克人也发现这支武装的神奇之处,不但战力逆天,而且非常友好大方,尊重当地民族习惯,对自己领地也从不侵犯,而且能够迅速摧毁自己多年敌人的抵抗,不禁又是敬佩又是畏惧。

相对俄国人,这些人非常有礼貌和风度,似乎比俄国还要好打交道,而且实力完超过俄国几个等级,于是,各哥萨克部落领袖纷纷与明军接触和交往,本来以为是后金国,经过了解才知道后金已经被大明完灭,眼前的大军是来自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明帝国。因为哥萨克人与后金八旗军队交过手,自觉不是后金对手的哥萨克人,当知道后金在一个月就被大明灭国,对大明景仰之心顿生,纷纷表示愿意效忠大明。

此时,因为各集团军各方面准备工作业已完成,军队的隐秘性已经逐渐失去作用,于是公开大明军队的身份。

根据四个集团军的汇报,大体知道目前军情:1、第一和第二集团军占领西伯利亚中部高原地区,第三和第四集团军占领西伯利亚东部地区,最东隔着白令海峡可远望美洲,至此,第一二阶段占领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的作战任务已经完成。

2、作战两个半月,未发现俄国正规部队,已占领地区通过哥撒克人进行统治,未有大规模抗争迹象。

3、随军的第一批百万大明移民业已安置妥当,军民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后续几批移民将陆续到达,已做好前期接待和准备工作。

4、铁路建设取得非常惊人成绩,铁轨已经修好大明至东西伯利亚地区,预计年内可达到最东北部楚科奇半岛和中部地区。

5、飞机场的建设与铁路建设同期展开,各战略要点的飞机场均已到了收尾阶段,不日可起降大明各种飞行器(因为这时期大明制造的飞机最大行程还只有数百公里,因此万历还建造了可飞行上千公里的巨型氦气飞艇作为武装侦察之用)。至此,通过铁路和空中以及公路的三条运输大动脉业已形成,后勤无忧了。

6、当地已经顺利开展殖民经济,各大明的商品便利店业已安放完毕,大多开业,生意相当好。

7、根据飞艇和情报人员的侦察报告,我军占领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的消息,最近几天莫斯科才收到确切的消息,但是因为俄国近期与波兰交战正酣,无暇他顾,即便有心派兵,估计莫斯科要抽调兵力也比较困难。但是各集团军已经做好迎接俄国大规模正式进攻的准备工作,相信敌人无法夺回被占领地区的控制权。

8、根据参谋本部的军力评估,俄国目前能动用的极限军力大致在两百万左右,我军如此大规模军力,俄国为了应对东西两线作战,可能会进行国总动员,这样时间上对我有利,现在特申请继续向西扩张,直至乌拉尔山脉以东的整个西伯利亚部为我所有,至于俄**队的实际调遣情况,将由大明在莫斯科的情报人员发回后汇报。

万历在接到汇报后,感到满意,一个月占领东部,三个月占领中、东部,半年内占领整个西伯利亚,这是开始订的计划,都已按部就班。

于是万历立即命令向俄国西部进攻,务必在冬季来临之前占领乌拉尔山脉以东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并且做好防守和过冬的准备,毕竟只有三个月就要进入俄国最冷的时期了,同时通知所有部队及时换装,防止士兵出现大批冻伤事件。

哥萨克人(Kozacy,Козаκи),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内部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地方性集团。现多分布在苏联顿河、捷列克河和库班河流域等地。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使用俄罗斯语南部方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15世纪,哥萨克人指在聂伯地区形成的半独立的鞑靼族,亦指从波兰、立陶宛和莫斯科等公国逃亡到聂伯河和顿河地区的农奴,他们建立了自治的村社。在16世纪,哥萨克人有6大群∶札波罗热群(Zaporozhian,主要在聂伯河以西)、顿河群、格雷班群(Greben,在高加索)、叶克群(Yaik,在乌拉河中游)、窝瓦河群和聂伯河群。

民族历史

“哥萨克“(Kozacy,Cossacks)一词源于突厥语,含义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大约在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纪时,由于地主贵族的压榨和沙皇政府的迫害,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中的一些农奴和城市贫民(主要是青壮年),因不堪忍受残酷压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乡。当时,在俄国南部地区,草原辽阔,人烟稀少,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各种鱼类俯拾即是。再加上沙皇的统治鞭长莫及,于是,这里便成为逃亡异乡的人们的避难藏身之所,并逐渐形成几个定居中心。这些“自由自在的人(哥萨克)“因其居住地域不同而命名,居住在顿河中游及其支流沿岸地区的称“上游哥萨克“;居住在顿河下游的称“下游哥萨克“;居住在第聂伯河下游的叫“扎波罗热哥萨克“。后来,又出现了“伏尔加河哥萨克“。

传统特色

早期的哥萨克人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有时因生活所迫,也劫掠来往行商,甚至袭击黑海沿岸的城市和村镇。通常,他们用鱼类制品、皮货和其他战利品去换取他们生活所必须的粮食、烧酒和武器。从十七世纪后半期起,哥萨克逐渐转为农耕。但其身体内仍然沸腾着英勇无畏的血液,具有难以被征服的性格。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十六世纪时,哥萨克人中出现了一些军事组织,他们通过选举产生军队统领、百夫长和大尉,并由这些人组成哥萨克最高军事会议,统率自己的军队。16世纪初,波兰国王开始把札波罗热的哥萨克人编入军事殖民团,用他们保卫波兰的边境。直至17世纪上半叶,这些哥萨克人保持了他们的自治权。1649年,他们在赫梅利尼茨基(BohdanKhlnitsky)的领导下形成一个半独立的国家。后由于受波兰政府威胁,他们在1654年同俄国签定一项承认其自治权的条约。

至十八世纪,俄国沙皇发现了这些人的勇猛无畏可以用于征战,便通过发给俸禄、分封土地等手段收买哥萨克上层,以掌握哥萨克军队,驱使和诱骗他们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进行侵略扩张充当马前卒。哥萨克军团曾一度成为沙皇俄国向中亚、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进行侵略扩张的急先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声名不佳。为拉拢利用哥萨克,沙皇曾给予某些哥萨克上层军事首领以某些特权,而大多数哥萨克人则过着贫苦的生活。

在俄国保护伞下,他们从顿河向东扩张,殖民西伯利亚。到19世纪,哥萨克群的数目扩充到11个。在19~20世纪,俄国当局经常利用哥萨克人镇压人民革命。特别是哥萨克骑兵,在革命期间丑名远播。在俄国内战期间(1918~1920),俄国南部的哥萨克人成为白军的核心,约3万人随白军离开俄国。在苏维埃政权下,哥萨克人村社不再起行政单位的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价值取向

由于历史原因,陷于贫困境地的下层哥萨克具有与生俱来的强烈反抗性。他们为追求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在俄国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均首先从哥萨克人居住的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发端,并由哥萨克人所领导。十七世纪领导农民起义的博洛特尼科夫,即是青年时期逃到顿河的哥萨克。十七世纪六十年代顿河农民起义的领袖斯捷潘拉辛,也是贫穷的哥萨克。十八世纪七十年代领导农民起义席卷伏尔加河流域的领袖普加乔夫则是拉辛的同乡。这些起义在俄国历史上都发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由高于一切。这种价值取向既包涵反抗**统治的内容,也明显带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因而与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多有冲突。

折叠编辑本段近代动态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哥萨克人的劳动人民的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上层分子的特权被废除,其普通成员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得到了改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勇猛善战的特长又曾得以发挥。无论是在西线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沙场上,还是在东线剿灭日本关东军的战斗中,到处都活跃着哥萨克骑兵的身影。其后,随着战争的结束,他们头上的光环逐渐暗淡,又开始过起了平静的生活。五十年代,前苏联曾摄制过一部影片,名为《幸福生活》,所描写的就是那个时代库班哥萨克人的生活。从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哥萨克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景,并展现了哥萨克豪爽的性格,以及节奏急速而欢快的哥萨克舞风。随着时代的变迁,哥萨克人与外界交流不断扩大,致使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但是,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许多特点和文化传统仍然得以保持。虽然他们未被认定为一个单一的民族,但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他们不仅仍以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性的群体且相当稳固而独具特色、充满魅力,还因分属于俄罗斯、乌克兰等不同国家而成为一个跨国家的人类集团。他们的怀旧情节有所复苏,一些哥萨克人在许多场合又穿起往日的服装,主张恢复自己的传统和精神,对俄罗斯等国近年来的改革政策,一般也持有批判的保守态度。因其声音日益增大,其地位和处境必将引起国际社会更多的关注。

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世世代代游牧在东欧的大草原,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都有他们的身影。哥萨克以英勇善战著称。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哥萨克一度为波兰立陶宛联邦效力,在克里米亚汗国与俄罗斯的领土战争期间,哥萨克早年效力于克里米亚汗国,后期效力于沙俄。不同于波兰翼骑兵,哥萨克大部分是轻骑兵。

哥萨克骑兵以衣着鲜亮而著称,其坏名声也同样如此。他们过着游牧般的,半自治的团体生活。东欧大草原上的这些野性十足的骑手,从在马背上长大。哥萨克人是极其优秀的轻骑兵,他们青睐的武器是长矛以及马刀。

拿破仑曾过: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他们是出色的轻骑兵,但他们不守纪律,也不愿下马作战,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他们对老百姓冷酷无情,以致整个欧洲,无论敌友都对他们恨之入骨。

定义

哥萨克骑兵是俄罗斯的特殊兵种,随着沙俄的扩张,特别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对黑海周边的扩张,哥萨克的领地被沙俄纳入版图。随之而来的,是面临被强行迁入的日耳曼人进行地盘争夺,哥萨克骑兵的骁勇善战迅速闻名西方。[2]

哥萨克骑兵的移动力相当快速,在战况不利时也能迅速撤退,脱离战场(除非和他们交战的也是支移动力极高的快速部队)。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

如果吉普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哥萨克人正是凭着一匹战马、一柄军刀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场上,驰骋数百年,纵横千万里,在俄罗斯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

提到哥萨克,就会使人想起苏联早期电影《克楚别依》和《夏伯阳》中响遏行云的史诗般的哥萨克英雄形象。在俄罗斯有不少反映哥萨克的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托尔斯泰的《哥萨克人》、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尤其是肖洛霍夫的鸿篇巨制《静静的顿河》所描写的顿河哥萨克那横刀立马、冲锋陷阵的英姿,视枪林弹雨如闲庭信步的洒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在倒映着篝火的静静的顿河畔高歌起舞的奔放……极具浪漫而富有张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冲动。

战绩

俄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06年~1607年的鲍洛特尼科夫起义、1667年哥萨克骑兵~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义和1773年~1775年的普加乔夫起义都是与哥萨克有关系。1654年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起兵反抗波兰受到镇压,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求助于俄罗斯,当年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签订《别列亚斯拉夫协定》,宣布接受俄罗斯保护,又经过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废除哥萨克人的盖特曼自治,乌克兰总督鲁缅采夫把10个哥萨克军团改编为俄军的10个正规骑兵团。

在冷兵器时代,哥萨克的骑兵以其速度快、机动性强、杀伤力大、骁勇善战的轮番攻击威震欧洲,欧洲国家也常招募哥萨克作为雇佣军。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到苏联二战中所有的战役。有人他们是欧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风格的经典骑兵。他们的骑兵马蹄是与沙俄向外扩张的步伐同步飞扬的,多次为俄国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约组建了30万人的11支哥萨克军团。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机枪、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骑兵注定将成为被淘汰的兵种,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哥萨克们再也没有取得像此前的战争中那样骄人的战绩。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中,哥萨克分属两个阵营,布琼尼、铁木辛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所向披靡。苏波战争时期,曾经在空中俯瞰过这支部队的美国飞行员有这样的描述:“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步枪,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这场景极其令人震撼,成为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据统计,从1918到1920年,有100万哥萨克骑兵阵亡。

折叠编辑本段衰落

内战结束以后,苏联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续哥萨克自治的政二战中苏军的哥萨克骑兵策,允许他们自主选举苏维埃,成立哥萨克军人会议,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实行“非哥萨克化“。随后打压的力量逐步加大,对不服从者就从**上消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哥萨克暴动,曾一度导致红军失利,放弃了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后来苏俄南方战线派出大规模正规军镇压,1920~1930年代在苏维埃政府的彻底剿灭下,哥萨克力量日渐衰落。大批哥萨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国。以后苏俄又通过移民、掺沙子,最终使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百姓当中,这才结束了哥萨克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开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萨克特点的骑兵再次披挂上阵,但已是强弩之末,在现代的立体机械化战争中,延续了400年的辉煌不再,布琼尼式的哥萨克将领很快也被朱可夫式的现代军事家取代了。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哥萨克(乌克兰语:Козаки;俄语: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并且是阻挡沙俄向东方鞑靼人与南方土耳其人侵略的强大缓冲[2]。

13世纪开始,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蒙古帝国中钦察汗国的统治而流落到俄罗斯南部地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15、16世纪时,一些不愿成为农奴的俄罗斯、乌克兰农民迁徙到由于钦察汗国被推翻之后的俄南地区。这些人被称为“哥萨克“,即他们的母语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哥萨克人在俄罗斯南部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东欧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萨克族群多数以河流命名,如“顿河哥萨克“。

哥萨克人以英勇善战著称。在俄罗斯历史上,沙皇通过收买哥萨克上层人物而控制哥萨克人。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哥萨克是俄国的主要依仗。十月革命之后,哥萨克人少数参加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苏联红军,多数参加**的白军。苏波战争期间,他们为苏俄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伤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哥萨克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斯大林格勒攻防战中建立重大战功;同时也有一些人趁机反叛苏联的统治。

哥萨克不是独立的民族,而是一种军事团体。其成员主要是斯拉夫人(如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特别是俄罗斯人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乌克兰人),此外还有少数鞑靼人、高加索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克人和土耳其人等,概括地,哥萨克就是一个以俄罗斯人为主体和少量其他民族的人构成的社会群体,简称“族群“。

折叠编辑本段居住地点

一战时沙皇军队中的哥萨克骑兵长期居住在黑海和里海北边俄罗斯大草原上的精锐骑兵,也就是凶残剽悍的哥萨克骑兵,在长达10年的不断争战后,终于获得独立,也终于因为在军事上配合俄罗斯政府,而享有俄罗斯政府特别赐赠的领地作为酬谢。在16世纪时,哥萨克共有6个主要领地,分别是顿河、格林班(高加索地区)、易克(乌拉河流域)、伏尔加、第聂伯河以及扎波罗热(第聂伯河西边)。在俄罗斯的羽翼下,哥萨克迅速地由他们的顿河领地往东拓展,成为西伯利亚地区最早的殖民部队。从18世纪开始到20世纪期间,沙皇和哥萨克人联手,一起镇压国内的革命运动,也一起发动了不少对外的战争。在俄国内战期间(1918~1920),在南俄罗斯的哥萨克人组成了白军并遭受了空前的挫败。不过到了苏联时期,哥萨克的独特特权地位才宣告瓦解。

折叠编辑本段武器

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战刀很多,但是称的上“鹰之利爪“的只有哥萨克骑哥萨克骑兵刀兵刀!他是属于勇士的战刀!

在东欧历史上~穿着黑色披风,挥舞哥萨克骑兵刀冲锋的哥萨克骑士被成为“顿河流域的雄鹰“,他们挥舞的令对手胆寒的哥萨克骑兵刀,就是鹰之利爪;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刀长约90CM,采用中亚铁矿石冶炼出的精钢打制。厚背宽刃,橡树叶状刀尖,占据整体宽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拥有优美却又凶悍的弧度,鹰头般的包铜手柄,重心靠后。

硬木制作的刀鞘以铜片包边,铜箍夹紧,通常为黑色。刀入鞘后整体朴实的让人不会多看第2眼。但是,钢刀出鞘,任何人挥舞起来,其自身弧度带来的劈砍威力可以轻易砍断树,辟开木桩,这种威力体现在哥萨克骑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语“像劈田菜一样的砍掉对手的头!“。当你跃然马背,手持哥萨克骑兵刀迎风挥舞的时候~你可体会到“如雄鹰展翅,冲向猎物“的感受。

由于标准的哥萨克骑兵刀握把无护手,重心靠后便于激烈运动中挥舞,转刀,哥撒克骑士传统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重心靠后还便于在骑乘冲击直戳对手时的刀身平稳不晃动。

传统/制式哥撒克骑兵刀上的铜件是青铜/黄铜的,越是摩擦越是亮。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没有护手,带护手的哥萨克刀都是后装或者定做的握把。为了使刀的整体重心靠后和稳定,有些哥撒克骑兵刀的“鹰头包“是整体铸造或是罐铅的,这样做的附带好处是-当对手距离骑士很近,并拉拽骑士时,够分量的握把底会轻易的敲昏对手甚至打裂对手的头。

折叠编辑本段现状

今天的哥萨克人不被认为是一个民族。他们居住在俄罗斯、乌克兰的沼泽与平原地区,同时他们是一个保持传统的人群共同体。2005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提出《关于俄罗斯哥萨克人的国家义务》议案,保护哥萨克人的传统。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静静的顿河》描述了十月革命前后顿河哥萨克的生活。

俄国沙皇

伊凡四世沙皇一词源于中亚古国对国王的称呼“沙阿”(Shah),波斯帝国皇帝的正式称号众王之王“Shahenshah”。

沙皇词源

伊凡四世沙皇一词源于中亚古国对国王的称呼“沙阿”(Shah),波斯帝国皇帝的正式称号众王之王“Shahenshah”。

后保加利亚君主西蒙大帝自称沙皇(цар),其词源即来源于“沙阿”,是为沙皇的最早使用,沙皇相当于国王,而非皇帝。

伊凡四世后来也采用沙皇作为自己的头衔,俄语转写为царь(Tsar)。

中文译为“沙皇”,是将царь的音译“沙”与代表地位(当时俄国已经是帝国)的“皇”字连写而来。

含义

在中世纪的俄国,沙皇这个称号指最高统治者。早期俄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罗斯人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而认为俄罗斯的大公们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们也称呼旧约的人物为沙皇。

13世纪,蒙古鞑靼人的骇人听闻的统治,加上强盛的蒙古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皇后,使俄罗斯人转而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俄罗斯大公即又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了。

但随着蒙古人的衰落,俄罗斯人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了,但始终不敢正式自称沙皇。

西蒙大帝1547年1月16日,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发表了重要讲话,将大公升格为沙皇,国号即被称为沙皇俄国(王国时期),伊凡四世打破了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领主政体改为了沙皇**政体,于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后彼得一世(彼得大帝)于1721年将沙皇升格为皇帝,俄罗斯正式成为帝国,但一般沿用沙皇、沙皇俄国作为俄罗斯帝国君主和国家的呼称。

在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大帝西蒙一世(西蒙大帝)于913年将大公升格为沙皇,国号即变更为保加利亚王国,925年迫使东罗马帝国给予“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头衔,即成为皇帝,国号也一度被称为保加利亚帝国。特别注意的是:“希腊人的皇帝”是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

沙皇是凯撒的俄语音译,其实是一种附会。沙皇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是10世纪的保加利亚,西蒙大帝一生与东罗马帝国交战,自然不会去崇拜罗马帝国的事实开创者凯撒。更不可能用凯撒一词作为自己的头衔作为国王的地位来使用。西蒙大帝后来被东罗马帝国奉为皇帝,也表明沙皇是国王,而不是皇帝。

在15世纪,俄国流传一种法,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在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后,拜占庭帝国和皇帝的权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手中。到伊凡四世时期,大公称号显得权力不够大,于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此外,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早期的皇帝和20世纪的保加利亚国王也自称沙皇。

至1906年,俄罗斯帝国尼古拉二世的头衔称为:俄罗斯的皇帝;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的沙皇和独裁者;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兰沙皇,西伯利亚沙皇,克里米亚(Tauric)和南克里米亚(Chersonesos)沙皇,格鲁吉亚沙皇;普斯科夫领主;斯摩棱斯克大公,立陶宛大公,沃里尼亚(西乌克兰)大公,波多利亚(中乌克兰)大公,芬兰大公;爱沙尼亚亲王,立窝尼亚亲王,库尔兰和塞米加利亚(拉脱维亚)亲王,萨莫吉提亚(东立陶宛)亲王,比亚韦斯托克亲王,卡累利阿亲王,特维尔亲王,尤格拉亲王,彼尔姆亲王,弗拉特卡亲王,保加利亚以及其他领地的亲王;下诺夫哥罗德、切尔尼戈夫、梁赞、波罗茨克、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别洛热尔斯克、乌多尔、奥勃多尔、康迪亚、维捷布斯克、姆斯季斯拉夫和所有北方地区的领主和大公;伊弗里亚(南乔治亚)、卡提里亚(东乔治亚)、卡巴尔达和亚美尼亚所有省份的领主和君主;切尔克斯人和山地高加索人的领主;土耳其斯坦领主;挪威王位继承人,什勒斯维希-霍尔斯坦、斯托尔曼因、迪特马申和奥尔登堡公爵。

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民不聊生,贫穷至极。

伊凡四世(1533-1584在位),1547年正式加冕为沙皇,俄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绰号“伊凡雷帝”(ИванГрозный)。确立农奴制度。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戴上了罗马皇帝使用过的王冠,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在俄语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84-1598在位),伊凡四世之子。

鲍里斯戈都诺夫(1598-1605在位)

伪季米特里(1604-1613在位)“大动乱时期”,波兰、瑞典的入侵。

1613年1月,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1613-1645在位)。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阿历克塞(1645-1676在位),费多尔(1676-1682在位)。费多尔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伊凡和彼得同时登基为帝。伊凡(1682-1696在位)体弱多病,彼得年幼,实际权力掌握在长公主安娜手里。彼得成年后,放逐了安娜,夺取了政权,并把首都迁到彼得堡,由此开始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

彼得堡时期(1703-1917):沙皇俄国晋升为俄罗斯帝国

帝王记事

1.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大帝)1682——1721年为俄罗斯沙皇,1721——1725年为俄国皇帝。打败瑞典和土耳其。1721年加冕为俄皇帝。他积极改革,使俄罗斯社会面貌向西方靠拢。他在涅瓦河上建立了新京都圣彼得堡。1725年死于尿毒症。皇位传给续妻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

2.叶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夫娜1725——1727年在位,遵照彼得一世的志愿,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

3.彼得二世阿列克谢耶维奇1727——1730年在位,在位期间,罢黜彼得一世的宠臣阿缅希科夫,首都迁回莫斯科。1730年死于天花,此后,罗曼诺夫王朝绝嗣。

4.安娜伊万诺夫娜1730——1740在位。俄国女皇,伊万五世沙皇和普拉斯科维亚萨尔特科娃皇后的女儿。

5.伊万六世1740——1741在位。登基时还不到1周岁。他的母亲是安娜伊万诺夫娜女皇的外甥女。1741年被推翻。

6.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1741——1761年在位。彼得大帝最后的继承人和最的女儿。她发动政变,l囚禁了摄政女皇和伊万六世。女皇知书而不识礼,为人乖戾暴躁。她参加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帮助普鲁士保住了西里西亚。还参加了七年战争。1761年死于圣彼得堡,王位传给外甥彼得乌尔利希。

7.彼得三世乌尔利希1762年在位。彼得大帝的外孙。霍斯丁公爵卡尔腓特烈的儿子。1742年从霍斯丁回到彼得堡成为大公和皇储。1744年娶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公主索菲娅腓特烈奥古斯塔为妻。1762年继承王位,荒疏政务,而且狂热的模仿普鲁士的制度,他憎恶妻子,结果招来了1762年的政变。他本人被囚禁在彼得—保罗要塞。1762年离奇死亡。

8.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1762——1796年在位。俄国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生于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1744年成为大公夫人。1762年发动政变成为女皇。叶卡捷琳娜奉行扩张主义政策,发动了两次俄土战争、一次俄瑞战争和三次波兰战争。她和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一起瓜分了波兰的领土。在这些战争中,俄国完获得了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领土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

9.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1796——1801年在位。俄国皇帝,官方法是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独子。1796年即位之后废除了大部分母亲所建立的制度。他狂热的仿效普鲁士的军事制度,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1801年,保罗一世死于一次政治谋杀,罪魁很可能是他的儿子和继承人亚历山大大公。

10.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1801——1825。俄国皇帝保罗一世的长子。出生在圣彼得堡。1801年策划了谋杀父亲的政变,同年成为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与拿破仑皇帝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反法战争。1811年亚历山大在莫斯科击败了拿破仑的60万大军,1814年和1815年分别在莱比锡和滑铁卢打败法军,迫使拿破仑两度退位。此后亚历山大一世成了欧洲的保护者和英雄。他信仰神秘主义,受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影响很深。1825年与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皇后到塔甘罗格疗养,结果离奇的死亡在那里。亚历山大娶巴登公主路易莎玛丽娅奥古斯塔(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为妻,他们只有两个女儿,他的王位由弟弟尼古拉大公继承。

11.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1825——1855。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驾崩,尼古拉大公遂向王兄康斯坦丁大公宣誓效忠,但康斯坦丁自愿放弃王位,尼古拉就成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为人残暴,对革命和起义采取坚决镇压的态度。他洞察到了农奴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但他的改革还仅限于不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的范围内。尼古拉一世把俄罗斯引进旷日持久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捞到什么好处,而是损兵折将,经济崩溃。1855年,尼古拉在战争的硝烟中去世。尼古拉一世是俄国第一位迎娶普鲁士王族的皇帝,他之所以违反祖制的娶了一位一等大贵族的女儿,是因为他当时并不知道会成为君主。他和妻子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卡路易莎夏洛特威廉明娜(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夫娜)共生有7个子女,长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

12.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1855——1881。尼古拉一世死后,亚历山大二世顺应时机的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1856),战争结束之后,面对国内愈演愈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于1862年颁发敕令,解除了农奴对农奴主的义务,但他们须得用大量的金钱“赎身”。尽管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根本没有减轻农奴的负担,但它毕竟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为二月革命打好了基础。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十二月党人的未遂政变中被刺杀。亚历山大二世娶黑森—达姆斯塔特的马克西米连娜威廉明娜奥古斯塔玛丽娅为妻,

但子女均夭折;后娶叶卡捷琳娜多尔戈卢卡娅女大公,有数个子女。王位由次子亚历山大大公继承。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