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乐小说网 > > 谋在三国 > 第一百一十六章 诸侯讨董

第一百一十六章 诸侯讨董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在北方战争打的如火如荼时,中原地区也迎来了东汉的灭亡序章――诸侯讨董。

在此要阐明一些真实历史。首先,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人,并不是曹操,而是乔玄族人桥瑁。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中有详细记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将此事写成了是曹操所为,很有可能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枭雄姿色,以及刘备的仁慈鲜明。由此也可见罗贯中很有可能是故意的在“丑化”曹操。将曹操描绘成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狠角色。

其次,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讨董之战,并没有“十八路诸侯”这么多。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除了曹操于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率先起兵之外,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同时起兵的有十个州郡长官:其中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另外据《后汉书·袁绍传》,参与讨董的有十一家,如果加上曹操也就十二路诸侯。比《武帝纪》中所记的,多出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此外,《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明确记载了,长沙太守孙坚参与讨董之役的经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后汉书·袁绍传》之所以未提孙坚,可能是因为孙坚当时对袁术有某种依附关系,《后汉书·献帝纪》就有“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袁术遣将孙坚攻刘表于襄阳”的记载)。综合以上资料可知,历史上联合讨伐董卓的诸侯,总共有十三家。《三国演义》在这十三家之外,又增加了五家:北海太守孔融(毕竟孔圣人的嫡系,怎么能不参加如此正义的战争)、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这些人的加入很可能是为了以后的战事做铺垫,否则刘备的发展史便太过苍白)。其实,历史上的孔融此时虽任北海相,但因忙于对付黄巾军,并未参与讨董之役;历史上的陶谦此时虽任徐州刺史,但当“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时,陶谦却“遣使间行致贡献”,并因此得到犒赏:“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自然也与讨董无关;

真实的历史上,马腾早在汉灵帝末年便与边章、韩遂等起事于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初平三年(192年)才接受招安,任征西将军,根本不可能参与讨董;而当时的公孙瓒此时以奋武将军身份领兵屯驻右北平郡,对付乌桓、鲜卑武装,也不可能参与讨董;至于这个龙套张杨,此时仅率一支数千人的兵力,流动不定,尚未成为一镇诸侯,后来才被董卓任命为河内太守,当然更不算讨董联军中的一家。

再次,历史上的刘备与讨董之役的关系,仅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中有这样一句:“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而《先主传》正文及《关羽传》、《张飞传》均无一字提及此事,可见刘备等人当时地位卑微,仅仅是追随他人参与讨董,在整个战役中并未建立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

对于现在的刘备说法,基本都是在宋元以来的通俗文艺中,最早早已出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说法,是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均写到“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而且还把刘关张写成战功最为卓著、最引人注目

你现在所看的《谋在三国》第一百一十六章诸侯讨董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谋在三国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