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乐小说网 > > 谋在三国 > 第八十章 乱汉董卓?

第八十章 乱汉董卓?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今日午间蹇硕欲杀大将军夺权,被大将军发现,大将军直接将蹇硕杀了。现在宫中宦官集团与大将军已然再次决裂,大将军为杀宦官竟欲招边军勤王。”

吕恒听言顿时大惊,这是什么节奏?灵帝还没死呢,大汉就已经这样了。如果真的这样了,那这洛阳就彻底不安了,自己这拖家带口的可得打听清楚了“孟德,大将军可是招的董卓?”

“玄甫怎知大将军招的是董卓?”吕恒听了顿时一愣,为何董卓竟然提前进洛阳了!“孟德可知董卓此刻据何官职?”曹操想了想随后道

“董卓因整伐黄巾有功官拜破虏将军,又因抗击羌胡有功,表现突出,不久前便被封为台乡侯,食邑千户。现在统边军五万,若贸然招来勤王,洛阳大军根本挡不住!”

(五万边军,加上辅军近十万大军。边军勇猛以一当三不在话下,若董卓率大军部到来。非十万新军不得守城,现洛阳有新军十二万。月底征讨黄巾需十万,南北二军需镇守虎牢京畿。正真能战之士不足五万。难啊!)当然了,吕恒怎么想,曹操是不知道的。在曹操眼里,董卓是不会有篡汉之心的。

“孟德,如今天色以晚,明日我二人起早登大将军府。保大将军无碍。”曹操见如此模样,也只能告别吕恒,准备明日便引护卫随大将军前去。

有人说乱汉者董卓也,此话有些道理,但并不尽然!汉乱乃历史之必然,董卓仅为导火线之一,且不是唯一,当时怀揣野心者大有人在。董卓乱政之说大概起于其废掉何太后的儿子刘辩,立了王美人的儿子刘协,是为汉献帝。后来的评价,都以此指责董卓擅立,因为从汉家历史看,拥立皇上不是一般人的活儿,除了外戚就是勋臣,以董卓的资历地位,主导这么大的事情,在当时就遇到了抵触,所以后世史家也没少向他吐口水。

董卓想通过废立确立自己对朝廷的主导地位,在政治上有更大影响力,这是肯定的。但要说董卓一点政治理想也没有,只想祸国殃民,恐怕也不公道。董卓没有保留瘖弱的刘辩而要更换精明的刘协,这种换法是和很多权臣不同的。我们知道,立一个年龄小、脑子木的皇帝,是符合那些妄图把持朝政的权臣权宦的最大利益的,董卓没有这么做,反过来说明他当初还是有些政治抱负的。比如他广辟名士,请到了蔡邕(士大夫代表)、袁绍的叔叔袁隗(世宦代表),竭尽心力寻求他们的支持,当然对反对者也没有客气。他废立以后的政策应该说也相当正确和对头,如给党人平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这些不正是朝野期待很久的吗?在朝廷重要官职的分配上,董卓也有所克制,注意平衡,“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但是,董卓的示好甚至巴结,并没有得到袁绍等人的回应,多年积累的优越感让他们从骨子里还是看不起这位从西北来的边将,他们拒绝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绝帝国最后一次复兴的可能性。董卓最后终于失去了耐心,手按宝剑,对袁绍发出了最强悍的恫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也很给力:“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董骂袁“竖子”,袁没有对骂,仍然客气地称董为“董公”,华族显贵的风度一点没减。袁绍言罢,“引佩刀,横揖,径出。”这就是史上牛逼的“引刀横揖”,这种把礼貌与藐视、客气与不屑集合在一起的身体语言,很帅很酷很有味道,这应该是袁绍一生最帅时刻,也是把国家临门一脚踢乱的时刻。

董卓是乱臣贼子,也有人说董卓是开三国之功臣,在很多的古文献及古籍中也是各说其词,相比较之下更多的是对他的批判。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兆人,官拜河东太守。屯兵河东以后,整个陇

你现在所看的《谋在三国》第八十章乱汉董卓?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谋在三国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